「兩盒,thanks!」是2020年熟悉的口語,每每發現網上有口罩出售,網民便以此留言購買。在一罩難求下,不少熱心市民將口罩轉贈有需要人士。青協的舊生曾樂慈也不例外,除了組織朋友籌集抗疫物資,更研發新款口罩,以便聽障人士能讀唇溝通,關懷被忽略的一群。

樂慈2009年擔任學校學生會主席時,開始參與青協的領袖培訓,包括《香港200》領袖計劃。大學畢業後,她加入公僕團隊服務市民;並緊記計劃教導「知行合一」,工餘時間仍積極參與社會服務。她指:「參與計劃的人大多有領袖培訓或義工服務的背景,可謂志同道合。大家有商有量,服務社會」。

新冠肺炎肆虐期間,全城瘋搶購口罩,社會防疫氣氛緊張。不少網民批評無配戴口罩又在街上流連的人,令社會矛盾升温。樂慈留意到很多弱勢社群無力購買口罩,故向朋友眾籌抗疫物資,再分享給他們。樂慈指:「曾有戴着口罩的清潔工接過送上的新口罩時,發現她戴著的口罩已起毛粒,原來已用了兩星期;我們有否想過沒戴口罩的,背後也許有苦衷?」。

樂慈亦留意到常見的外科口罩遮蔽了嘴部,有礙依靠讀唇或辨認口型來溝通的聽障人士。後來她得知外國新款口罩,在口部位置留一個透明的地方,以便聽障人士溝通,但價錢高昂。於是她研究用較便宜的方法「複製」這種特色口罩,讓傷健人士得到保障及「無聲的關懷」。

當時不少用家對新款口罩的反應不俗,但也有部分擔心該設計有別於一般口罩,會遭人歧視而未必使用。樂慈希望疫情除了讓大家關注公共衞生,亦學習體諒及尊重別人,「如在街上見到未有配戴口罩人士,可先關心他們,再按其情況提供協助,建立共融社會」。她指,新冠肺炎不是一場個人賽,大家同心協力,必會戰勝。